当然,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还有很多,如抓改革、促转型、推创新等等,这些都是拉动经济增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但它们发挥作用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对当下比较急迫的稳增长任务而言,显得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
前两年开始下降到20%左右,当前已降至17%左右。推进市场监管从行政监管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提要]我国经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新常态:虽然已不可能再有两位数的增长,但经济增长有条件稳定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形成。以规范地方债务、改变政绩考核体系为重点,尽快形成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快公共资源领域对社会资本放开。今年乃至未来2-3年,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的趋势,更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关键在于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解决短期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中长期经济增长制造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教育、医疗、文化、养老、金融等众多服务部门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例如,决策层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但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实处,小微企业受益面有限,市场活力也受到影响。但资本家还要追求高额利润(继续剥削劳动者,不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就会与供求规律发生矛盾,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内部来说,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没有明确、完善的股东和董事制度,因而形不成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新三会与老三会同时发挥作用。第三,怎样解决全民所有资本与个人激励的矛盾? 任何制度(即使是先进的制度)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矛盾),其劣势(矛盾)可以通过与制度相对立(而在整体上统一)的实现形式加以弥补和解决,相反相成。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首先要对现有国有企业所有制正名。这一矛盾形成的根源是私有资本要不断地赚取尽可能高额的利润(剩余价值),赚取的利润再投资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顺便指出,过去我们都提公有制,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说得通。全民共有资本的利润和工资体现的是共有制经济内部积累与消费的市场分配关系(利润是积累,工资是消费),不存在剥削。
在猫论和摸论的指引下走到今天。现在的全民共有资本还太少,无法保证所有劳动者都能够按其所能就业。等到共有资本的利润率下降到趋近于零,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也就接近自己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封建制度相比),但是,它本身存在着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私有资本现在已经成了危机加深的根源,我们不能东施效颦、又反过来搞私有化。第一,现有国企所有制的正名国内外制药企业往往不得不向医生递红包,或者赠送昂贵的礼品。
GSK上月证实,有人通过邮件向该公司高管发送了秘密拍摄的中国区前总经理马克锐(Mark Reilly)的性爱视频,更是让这起丑闻登上了世界各地的媒体。如今的情况已大为不同。
既然如此,为什么外国企业更容易被逮住,而且其行为被最大限度地曝光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杀一儆百"。外国资本和技术不再具有优势,实际上,甚至变成了劣势。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反腐运动开始之前,腐败就普遍存在,这并非秘密。鉴于腐败企业非常多,政府无力全部调查并加以惩处。因此他们就会作出选择,尤其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威慑效果的企业,即参与行贿的知名跨国企业,尽管大多数跨国企业比中国本土企业的经营更规范--因为名声对后者的影响更大,而且它们在自己国内也可能面对更加严重的法律后果。第三,尽管大多数跨国企业雇佣的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毫无疑问,有少数人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程度。为赢得帮助国企重组并上市的业务,外国投资银行竞相雇佣官员的亲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是权贵的亲属们最青睐的工作单位。
毕业于最好的大学的最优秀学生都希望进入这些企业工作。跨国企业如今面对的形势比以往严峻得多,"海归"们也不再享受更高的薪资待遇。
所有这些表明,中国社会对外国事物的态度已发生极大转变--尤其是对跨国企业。因此,外国资金不再享受"红地毯"待遇。
从计算机到汽车制造,再到更加尖端的行业,中国自身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不再迫切需要技术知识。中国官员当时对跨国企业是另一种态度。
一年前,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简称GSK)被推到这场运动的风口浪尖。在一个关系就是一切的国家里,这是一条赢得生意的可靠途径。在中国反腐运动启动18个月之后,每天仍然不断地有官员被解职--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界人士受到调查。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们无限向往。
译者/何黎 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在华外企 。把目标对准它们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反而能带来许多潜在的国内政治收益。
总之,所有这些变化,让外国跨国企业容易成为反腐运动的目标。中国在国际舞台也变得更加强硬,这只会使跨国企业在反腐运动中更加脆弱。
企业高管们现在想知道的是,有这么多跨国企业在华运营,为什么中国政府偏偏把目标对准GSK,以及此事对其他在华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那时很穷,需要外国投资和专业技术。
愿意来华做生意的外国企业可以享受"红地毯"待遇,获得税收减免和无偿使用土地等优待。但后来华尔街银行家们来到了北京。很快这些公司中就充斥着关系多、路子广的官员亲属。这种人才流失削弱了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动摇了它们在中国的地位。
其次,在众多风险资本、天使投资人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家人群正在迅速扩大。在过去十年里,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香港交易所(HKEX)上市,造就了众多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这鼓励大量有才华的高级管理人员离开跨国企业和投资银行去创办自己的企业。
甚至那些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中国人都享受更高的薪资待遇。这样的招聘行为让公众对外国企业心生不满。
首要的变化在于,与二三十年前的情况不同,中国现在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这一方面,中国或许仅次于美国。当时,中国的大门向外国资本和技术完全敞开。